从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上空俯瞰,湛蓝的海面上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1号”与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交相辉映股票杠杆交易平台,形成耀眼的“双子星”格局,共同编织珠海海洋牧场的未来。
珠海因海得名,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海域资源环境。在全省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当下,珠海将经略海洋作为实现县域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为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珠海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单独成立市海洋发展局、组建海洋集团、优化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点燃珠海蓝色经济引擎。
近日,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对外公布海洋经济运行情况。今年上半年,经初步测算,上半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6%。其中,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呈较快增长态势、海洋传统产业稳步回升、涉海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海洋资源要素得到有效保障、海洋开放合作亮点纷呈。
●南方日报记者王韶江
深海养殖装备实现建模出海
6月29日,由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旗下珠海格盛科技设计并投资的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1号”交付投产。
“格盛1号”作为珠海首台正式产业化运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还是珠海该领域首个“拿海即开工、开工即投产”项目,将通过创新应用场景加快发展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新质生产力。
该平台长86米,宽34米,高16米,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是“澎湖号”“海威”系列养殖平台的迭代升级版,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稳定性好、造价低、操作便利等优点,投产后主要开展金鲳鱼、军曹、石斑鱼等鱼类养殖,同时探索黄鳍金枪、章红鱼等鱼种的养殖生产,打造智慧型深远海养殖产业新模式。
建设海洋牧场,必须装备先行。
2023年以来,珠海先后启动建设全球首创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九洲一号”、国内首座配备可自主升降折叠网箱的智能化养殖平台“珠海琴”以及“伶仃牧场1、2、3号”等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6个。
预计今年底,珠海将累计建造完成养殖工船1艘、养殖平台9座、重力式网箱100余口,预计新增深海养殖水体约95万立方米。
此外,珠海还推动南方实验室(珠海)开展“琴”系列和“惠”系列装备研发,已获省内外单11台套订单;海洋发展集团旗下的海洋装备研究院、格盛科技公司近一年已获省内外订单20份、价值近10亿元。
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凯斌介绍:“珠海有成规模、竞争力较强的海工装备业,还有一批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珠海试验基地为代表的涉海实验室、科研院所和科研平台,可以助力珠海海洋牧场装备技术创新‘建模出海’走向全国,打造‘珠海造’新名片。”
不远的未来,南海广阔的蔚蓝画布上,更多“海上城市”即将浮出水面。
涉海新项目加速落地
放眼珠海版图,227.26千米的海岸线绵延悠长,262个大小岛屿造就“百岛之市”,9348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让珠海成为珠三角城市中海洋面积最大的城市。
然而,海域虽大,想使用却并不容易。规模庞大、体量巨大的涉海项目对自然资源要素的保障、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万山海域为例,其中心区域为珠江口国际锚地,有大西、大濠等6条国际著名水道纵横其间,是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腹地出入南海、通向世界的咽喉要道。又因生态环境优越,片区内设有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庙湾珊瑚市级自然保护区和珠海万山群岛市级自然保护区4个不同类别的自然保护区。
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管理万山海域的部门多,相关涉海数据种类繁多、口径不统一、不互通,传统项目用海选址,往往在征求部门意见及修改阶段反复调整、难以落地。
今年以来,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加快“海上新特区”创建步伐,对涉海项目采取提前介入、靠前服务、压缩审批时间,一批涉海新项目签约落地。
上半年,共推进珠海市项目用海获批20宗,批复用海面积共2156.15公顷,有效保障九洲港2号突堤码头改扩建工程项目、珠海粤裕丰5000吨级引桥原料码头及4宗养殖用海等重点项目用海需求。
有了资源保障,项目落地跑出加速度。
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储运基地——金湾“绿能港”项目将于年内建成、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建设稳步推进、珠海海洋科普中心建设项目加快建设、珠海海洋中心完成前期定位、功能策划以及设计工作初步方案;珠海首个海上综合旅游项目九洲浮岛海上旅游项目取得用海批复。
此外,中科星睿航拍测绘、莫纶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高速短波长无线光通信芯片、海上清洁能源综合平台、零创仿生扑翼飞行器、高端海洋精密仪器等6个项目已签约落地;新引进启航船舶电动化研发中心总部、东港兴桂山岛酒店等海洋经济产业项目14个;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与北京强佑集团加强海岛旅居康养项目战略合作,签订总投资达27.8亿元。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半年,新生的珠海市海洋发展局用三场座谈会完成亮相:举办海洋新质生产力暨涉海企业“盘根计划”座谈会,邀请企业代表围绕海洋科技生产和服务七大领域开展调研、听取困难,及时疏通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难点堵点;联系16家珠海本地高校、科研机构和涉海部门专家代表举办海洋科技座谈会,打造珠海首家“海洋科教共同体”;与珠海工行、建行、农行、农商行等国有大型金融平台紧密合作,面向涉海企业推出更多“蓝色金融”服务。
座谈会盘点了珠海海洋经济的“家底”:全市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总数3年增长近2倍(从2020年11家增加到目前3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增长66.7%(从2020年84个增长到目前的140个)。2023年全市涉海单位发明专利授权量668件,相比于2020年的171件增长290%。
当前,珠海正在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3+3+1”海洋现代产业体系:三大支柱产业(做强临港油气化工、做大海洋旅游、做特海洋现代渔业)、三大新兴产业(做专海洋高端装备、做精海洋电子信息、做优海洋新能源)、一个未来产业(智慧海洋)。
今年以来,涉海企业、研究机构在各自领域内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推动珠海海洋经济持续向好。
据统计,1—6月,珠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产值89.13亿元,同比增长17.04%。其中,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珠海建造完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成功组织“香洲云”智能系统航行试验;三一海洋重工与沙特成功签下全球最大的单笔电动集卡订单,金额达18.7亿元。
珠海海洋交通运输业也在上半年取得较快增长,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611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8.9%。其中,外贸2811万吨,同比增长24.6%;港口集装箱66万标箱,同比增长13.2%。
“珠海涉海企业大有可为,要挖掘这些高成长企业中的‘寒门贵子’,培育出下一个‘格力’,需要政府、企业、金融行业的共同参与。”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局长扶志表示,接下来股票杠杆交易平台,珠海将吸引凝聚相关领域优势力量,积极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让珠海站上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的“主舞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实盘配资公司观点